-
余杭科技成果创新创业大赛启幕 亿元政策赋能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
2019年,中国科技成果创新创业大赛在杭州余杭正式启动。作为全国双创活动周余杭分会场的重要组成,大赛以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为核心,聚焦生物经济、高端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关键产业领域,旨在筛选培育高层次人才与优质项目,并提供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为区域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大赛定位:锚定产业方向,构建创新引擎 本次大赛紧密围绕余杭产业发展战略,将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深度融合。在产业选择上,重点覆盖生物经济、高端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余杭重点布局的领域,通过赛事平台精准对接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作为连续举办的创新创业品牌活动,大赛已形成“筛选—培育—落地—加速”的闭环机制,成为余杭吸引优质项目和人才的重要窗口,助力区域构建“产业+人才+资本”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 二、往届实践:项目落地成效显著,孵化体系初显活力 经过前期两届赛事积累,已有多个获奖项目成功落户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些项目涵盖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数字技术等多个领域,在政策支持与孵化服务下实现快速成长。例如,某专注于肿瘤精准医疗与人工智能结合的生物科技项目,曾在往届大赛中获得孵化培育组奖项,入驻浙江省生物医药孵化器后,在专利申请、研发投入等方面获得实质性支持,目前相关产品已进入临床阶段,投产后有望形成可观的产业规模。此类案例印证了余杭在科技成果转化与项目孵化方面的高效能力,也为后续参赛项目树立了发展标杆。 三、全域创新布局:打造“大孵化器”战略,完善孵化链条 当前,余杭正全面推进全域创新策源地建设,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东部创新核心区域,启动“大孵化器”建设战略。该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构建起“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周期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其中,创业苗圃聚焦早期项目培育,提供基础办公场地与创业指导;孵化器针对成长期项目,整合技术研发、市场对接等资源;加速器助力项目规模化发展,提供生产场地与供应链支持;产业园则实现产业集群化布局,形成上下游协同效应。这一链条的构建,为不同阶段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了精准化、差异化的孵化服务。 四、生态协同平台:星瀚创投联成立,凝聚多方资源 为进一步完善双创生态,大赛启动仪式上,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宣布成立“星瀚创投联”。该平台定位为共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企业、创投资本的互动交流载体,首批成员包括多家知名投资机构、母基金、产业公司及行业组织。通过整合资本、政策、人才、服务等要素,星瀚创投联将为参赛项目及落地企业提供“投融资对接—政策解读—市场拓展—人才招聘”的一体化服务,有效降低创业成本,加速项目成长进程,推动创新资源在区域内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 五、政策扶持体系:梯度化支持,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 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针对参赛落地项目推出多层次政策扶持。对于初创期项目,落地后可获得包括天使梦想基金、研发费用补贴、房租减免等在内的综合支持,最高扶持额度可达数百万元;对于具备核心技术与领军人才的顶尖项目,经评估后最高可获得亿元级政策扶持,涵盖资金注入、场地保障、团队建设等多方面。这一梯度化扶持体系,既保障了早期项目的生存与发展,也为顶尖人才与重大项目提供了充足的成长空间,体现了余杭对科技创新“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支持理念。 六、赛事参与指南:面向全国征集,多组别设置奖项 大赛面向全国范围征集项目,参赛对象包括各大高校、研究院所的科研团队,硕博人才创业团队,海归创业群体,以及从事高技术研发的企业或个人。项目征集启动后,将持续一段时间,有意向的团队可通过指定渠道报名参与。赛事设置孵化培育组与成长加速组两个组别,分别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项目。其中,孵化培育组侧重早期创新项目,成长加速组面向具备一定产业化基础的项目。各组别均设置 一、 二、三等奖及优胜奖,对应不同额度的奖金支持,以激励更多优质项目参与角逐,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七、产业发展背景:余杭创新优势凸显,为大赛提供坚实支撑 作为杭州创新发展的核心区域,余杭在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等领域已形成显著产业优势,拥有一批国家级开发区、孵化器及创新平台。区域内集聚了大量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资源丰富,产业配套完善。这种“创新要素密集、产业基础雄厚”的发展环境,为大赛的举办提供了坚实支撑,也让落地项目能够快速融入本地产业链,实现“落地即发展”的良好开局。未来,随着大赛影响力的扩大,余杭有望吸引更多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资源,进一步巩固其全域创新策源地的地位。 八、成果转化机制:从赛场到市场,打通创新“最后一公里” 大赛不仅是项目比拼的平台,更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助推器”。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整合技术转移机构、行业专家、龙头企业等资源,为获奖项目提供定制化成果转化服务。例如,针对生物医药项目,对接浙江省生物医药孵化器的专业设备与临床资源;针对智能制造项目,链接本地制造企业的供应链与市场渠道。同时,星瀚创投联将发挥资本纽带作用,推动项目与投资机构精准对接,解决融资难题。这种“赛事筛选—政策支持—资源对接—市场落地”的全链条机制,有效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让创新技术能够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九、人才引育策略:以赛引才,构建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 招才引智是大赛的核心目标之一。余杭通过赛事平台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不仅提供资金与场地支持,还在人才落户、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配套服务,打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往届赛事中,多个获奖项目团队核心成员被认定为地方高层次人才,享受相应的人才政策支持。未来,余杭将继续以大赛为抓手,完善“人才+项目+资本”的引育模式,吸引更多掌握核心技术、具备创业潜力的人才扎根发展,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十、区域经济带动:激发双创活力,助力高质量发展 创新创业大赛的持续举办,将进一步激发余杭区域内的双创活力,带动相关产业加速发展。一方面,落地项目将直接贡献产值与税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另一方面,项目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有望催生新的产业形态与商业模式,形成“以赛促创、以创促产”的良性循环。同时,大赛的品牌效应将提升余杭在全国创新创业领域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创新资源向区域集聚,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通过本次大赛的举办,余杭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完善的生态、更有力的政策,打造全国科技成果创新创业的优选地。随着一批优质项目的落地与成长,余杭将进一步巩固其在生物经济、高端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的领先地位,为构建全域创新策源地奠定坚实基础。
2025-08-08
-
余姚四明广场核心地块绿地投资激发招商引资活力推动居民服务升级
在余姚市,四明广场地块作为绿地投资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多元投资方式,推动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城市核心区注入新动能,带动区域经济繁荣与生活质量提升。 一、余姚市的城市规划战略将中心城区视为发展重点区域,四明广场地块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东邻主要商业街南雷路,西倚五星级酒店余姚宾馆,南接行政中心大楼地块,北靠保庆路历史风貌区,形成集商业、历史与现代功能的黄金交汇点。这一布局契合城市更新需求,强化公共服务配套,避免重复开发风险。 二、项目规划注重可持续发展理念,总用地面积超过78亩,以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控制实现合理空间利用,预留充足机动车停车位,满足未来人口增长带来的交通压力,与余姚市整体规划目标保持一致。该地块的设计强调绿色建筑标准,推动低碳减排,提升能源效率。 三、招商引资作为核心策略,面向独资、合资、合作及合作开发等多种投资方式敞开大门,重点关注居民服务、修理及其他服务业领域,支持中小企业与创新企业入驻。在具体举措上,余姚市结合政策支持,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简化审批流程,强化风险防控机制,避免资金缺口问题。 四、行业定位精准服务于市民需求,通过强化修理、维护及社区服务等功能,解决日常痛点,如设立多功能服务中心整合资源。这种导向不仅增强区域吸引力,还刺激就业市场活力,推动余姚市从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服务业转型。在操作层面,优先引入数字技术,提升服务智能化水平。 五、长远展望中,四明广场地块的开发将深化与周边风貌区、行政中心的协同效应,形成一站式生活圈,提升余姚市民便利性与满意度。未来持续优化招商机制,以实际成效反馈调整策略,确保项目稳健落地并辐射全市经济生态。最终,这一绿地投资将成为余姚城市形象的重要名片。
2025-08-08
-
余姚智能制造峰会掀起招商引资热潮 浙江机器人产业跻身国际舞台
在第四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期间,余姚市通过招商引资推动机器人技术创新,该项目吸引了大规模资本注入,加速了浙江在智能经济领域的升级,奠定了浙江智造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一、峰会凸显浙江产业升级的新动力 峰会聚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前沿技术,通过论坛与展览结合的方式展示智能创新成果。余姚作为主办城市,展示了其作为“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试点的核心优势,多个展区如“智造未来”和“智创未来”呈现了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不同于单一产品展示,该活动突出了人机协同的创新模式,确保技术输出贴合产业需求,推动了浙江制造业向智能化全面转型。 二、技术应用加速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 智能工厂和柔性生产线成为峰会亮点,机器人系统无需人工干预即可完成复杂工序,显著优化生产流程。余姚市企业展示了视觉识别技术与自动控制系统的融合应用,这些创新不仅提升效率,还减少了操作环节的隐患。峰会还设立了行业供需对接会,覆盖家电和汽车零部件领域,为浙江企业提供了智能物流和仓储的解决方案,进一步强化产业链协同。 三、“机器换人”政策塑造就业新格局 浙江持续推进的劳动力优化战略已见成效,企业采用机器人后人均产出持续上升。这一变革不仅降低了对简单劳动力的依赖,还优化了就业结构,实现了生产模式的绿色升级。余姚市案例表明,智能化改造有助于维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确保浙江在全球制造业竞争中保持创新活力。 四、高端装备制造业提速发展 浙江机器人产业集群正加速形成,余姚通过产业基金和研发合作,在智能经济领域实现多点突破。峰会签约项目深化了平台建设和人才引进,促成了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与此同时,浙江作为创新高地,推动了机器人与AI技术的协同发展,为国家高端装备领域注入新鲜动力。 五、区域示范引领产业整体提升 作为宁波的重点示范区,余姚以峰会为契机,加强了智能经济生态建设,覆盖企业培育和创新驱动多维度发展。该市行动显著提升了浙江制造名片的影响力,并为全国产业升级提供可复制经验。未来,浙江将持续深化智能战略,确保机器人产业在区域经济中发挥核心引擎作用,迈向更高水平的全球竞争力。
2025-08-08
-
鄞州区跻身首批省级信息经济发展示范区 加速产业集聚与创新升级
鄞州区近日入选浙江省首批信息经济发展示范区名单,标志着该区在数字经济领域的综合实力获得省级认可。这一荣誉将为区域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创新平台和高端人才集聚,进一步优化信息经济产业链生态,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政策引领打造万亿级产业高地 浙江省将信息经济列为七大万亿级产业之首,此次评选旨在通过示范区建设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模式。鄞州区凭借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活跃的市场主体和显著的产业集群效应,从全省县域单元中脱颖而出。该区已构建覆盖核心芯片、智能终端、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全产业链条,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二、三大优势构筑发展核心竞争力 首先,鄞州区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区内集聚了超过200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其次,当地政府出台专项政策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关键技术攻关。此外,该区建成覆盖全域的5G网络和物联网体系,数字化改造传统产业覆盖率已达85%。 三、示范效应激发产业升级动能 作为示范区,鄞州区将重点实施三大工程:一是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规划面积超1000亩的智慧园区已启动土地整备;二是培育标杆企业,计划三年内新增10家以上行业领军企业;三是打造应用场景,在智慧物流、数字医疗等领域开放20个示范项目。这些举措预计带动相关产业投资规模突破50亿元。 四、生态优化释放长效发展潜力 当地正完善人才引进配套政策,筹建数字经济人才公寓和实训基地,预计三年内引进高端人才团队30个。同时设立产业基金,重点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政务服务方面推行"一网通办"改革,企业开办时限压缩至4小时,专利审批效率提升40%。 此次入选标志着鄞州区数字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未来将通过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放大辐射效应,为浙江省打造全球数字贸易中心提供区域实践样本。该区计划到2025年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5%,基本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信息经济高地。
2025-08-08
-
杭州侨联聚力改革助推高质量发展 凝聚侨心侨智服务全面小康建设
在新时代背景下,浙江省侨联系统以深化改革为抓手,充分发挥侨务资源优势,通过精准服务与创新机制,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侨界力量。近期召开的侨联全委会议明确,将聚焦招商引资、经济转型和文化传播等重点领域,构建更紧密的侨界联系网络,助力浙江开放型经济迈向新台阶。 一、锚定历史方位 深化侨联改革新实践 会议指出,近年来浙江省侨联围绕省委决策部署,以“店小二”式服务理念推动侨资侨企参与“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重大项目。2023年,通过建立侨界资源信息库和数字化服务平台,累计促成百余个涉侨项目落地,有效带动产业升级。会议强调,未来需进一步优化侨企投资环境,探索“互联网+侨联”模式,提升跨境服务效率。 二、凝聚侨智侨力 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依托浙江制造业基础,侨联系统积极引导海外侨胞参与国际产能合作。2022年至2023年间,通过组织“侨商浙江行”等活动,推动本土企业与海外侨团对接,促成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合作项目超50个。同时,鼓励侨胞发挥桥梁作用,协助浙江企业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加速技术、品牌双输出。 三、弘扬文化纽带 打造民间外交新窗口 侨联组织持续开展“讲述浙江故事”专项行动,2023年在海外举办文化交流活动30余场,通过非遗展演、影视推介等形式增强文化认同。此外,依托侨胞网络建立海外文化驿站,向国际社会传递浙江发展成就,深化文明互鉴。 四、强化队伍建设 锻造侨联服务铁军 会议强调,要构建“忠诚担当、专业高效”的干部队伍,2024年将实施能力提升计划,通过轮训、挂职等方式增强基层侨联组织活力。同步推进作风建设,建立侨界群众满意度评价机制,确保改革举措落到实处。 当前,浙江侨联正以“建家当友”为目标,通过系统性改革激发组织效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汇聚更广泛的侨界力量。
2025-08-08
-
普陀区船舶工业逆势突围 临港基地建设助推高附加值船舶订单增长
在船舶行业面临全国性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普陀区通过深化招商引资与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协同效应,实现船舶工业逆势增长。1-7月,该区船舶修造业产值突破155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高附加值船舶订单占比显著提升,凸显产业结构优化成效。 一、临港基地赋能船舶产业升级 普陀区依托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区位与政策优势,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与清洁能源船舶制造。中远、扬帆等龙头企业率先转型,承接多艘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深海钻井平台辅助船等订单,推动船舶制造业产值达121亿元,同比增长8.9%。基地内配套产业链的完善,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研发与生产成本。 二、订单结构反映竞争力提升 1-7月,全区新船完工量91.9万载重吨,新接订单74.1万载重吨,手持订单总量维持在502万载重吨的高位。值得注意的是,高附加值船舶订单占比从2023年同期的35%提升至42%,表明普陀区在细分领域已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三、技术创新破解产能过剩困局 面对行业低端产能过剩问题,普陀区船企联合科研机构攻克了双燃料动力系统、智能航行控制等关键技术。2024年投产的全球首艘氨燃料预留集装箱船,获得国际船级社认证,带动相关企业订单金额增长超20%。 四、政策协同巩固增长基础 地方政府通过设立专项产业基金、简化船舶出口检验流程等措施,支持企业开拓海外市场。2024年上半年,普陀区船舶出口额同比增长12%,其中东南亚与欧洲市场贡献率达65%。临港基地规划的船舶配套产业园,已吸引30余家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入驻。 当前,普陀区正以绿色智能船舶为主攻方向,加速形成设计-建造-配套全链条生态。随着全球航运业减排标准趋严,该区在新能源船舶领域的先发优势有望进一步转化为持续增长动能。
2025-08-08
-
普陀区十年深耕海洋生态修复 以增殖放流助力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在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普陀区将生态保护与招商引资紧密结合,通过持续十年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行动,为近海生态修复和渔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自2006年起,该区累计投入460余万元,放流鱼虾蟹苗种超1.3亿尾,2024年计划再投放7000余万尾优质种苗,构建“以渔护海”的生态循环体系。 一、科学规划引领生态修复长效化 普陀区针对东海海域渔业资源衰退问题,将增殖放流纳入海洋生态修复重点工程。通过建立“政府主导+科研支撑+社会参与”机制,联合专业机构对放流物种、数量及海域进行科学评估,重点选择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等具有生态修复功能的经济物种。2023年监测数据显示,放流区域渔业资源密度较2006年提升约35%,部分传统渔获物种重现东海渔场。 二、多物种协同改善海洋生物链 2024年放流计划突出生物多样性保护,涵盖鱼类、甲壳类、头足类等8大类物种。其中,日本对虾4000万尾可有效抑制底层藻类过度繁殖,海蜇2500万尾有助于调节浮游生物平衡;大黄鱼与黑鲷等鱼种的投放,则填补了近海食物链中高级消费者的生态位。这种多层次放流模式,既促进资源恢复,又增强海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技术创新保障种苗存活率 普陀区在种苗培育环节引入生态模拟技术,通过人工驯化提升放流苗种的环境适应能力。近年来推广的“声学标记追踪”手段,实现对放流群体的动态监测,2023年数据显示,日本黄姑鱼等物种的存活率较早期提高20%以上。同时建立禁渔期与放流时段的衔接机制,确保5-8月放流的7000余万尾种苗获得最佳生长窗口期。 四、生态效益转化经济价值 增殖放流的持续投入已形成良性循环。渔民反馈显示,2022年以来东海海域渔获物中放流物种占比达18%,部分区域经济鱼类资源量恢复至上世纪90年代水平。这种“资源修复—产业增效—反哺生态”的模式,为普陀区海洋牧场建设和休闲渔业发展提供了生态基础,吸引多家企业投资参与海洋碳汇项目。 当前,普陀区正探索将增殖放流与海洋碳汇交易机制衔接,进一步放大生态修复的综合效益。未来五年,该区计划将放流规模扩大至年均8000万尾,为东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2025-08-08
-
舟山自贸区银行业集聚效应凸显 68家机构助力油品全产业链发展
浙江省自贸试验区建设持续深化,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创新监管体系、优化服务举措、简化市场准入等多项措施,为区域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截至目前,舟山自贸区内银行机构网点已达68家,形成覆盖油品全产业链的专业化金融支持网络,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进程取得显著成效。 一、创新监管体系构建自贸区金融安全网 浙江银监局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结合自贸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基地"的战略定位,2023年探索建立差异化监管框架。该体系涵盖风险评估、业务创新监测、数据报送三大模块,其中油品贸易资金流动监测系统已实现全链条可视化管控。针对离岸金融、跨境结算等特色业务,同步试点了"沙盒监管"机制,允许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开展产品创新。 二、15条专项政策打通金融服务堵点 2023年出台的《浙江银行业支持自贸区发展指导意见》聚焦四个关键领域:一是扩大油品贸易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度,二是优化航运金融审批流程,三是支持保税燃料油加注数字支付创新,四是完善大宗商品仓单质押融资服务。政策实施后,浙商银行舟山分行航运金融审批额度提升至原基准的2.5倍,交通银行离岸分中心实现跨境融资业务量同比增长40%。 三、机构布局与产业链深度耦合 目前自贸区内3家法人机构总部与65家分支机构形成梯次配置,其中浙银金融租赁公司开业半年内即为油品仓储企业提供超20亿元设备融资。银行业通过"一链一策"模式,重点保障油品储运、加工、交易等环节需求,舟山港保税燃料油加注业务的金融配套服务效率提升30%。 四、数字化赋能跨境贸易新生态 多家银行开发了区块链信用证、电子仓单质押等创新产品,2023年上半年自贸区跨境收支规模同比增幅达58%。在监管部门的协同推动下,油品贸易项下的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已扩展至全区所有合规企业,单笔业务办理时间压缩至2小时内。 随着"油气自贸港"建设深入推进,浙江银行业将持续优化对国际油气交易中心、东北亚保税燃料油加注中心等重大平台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凸显自贸区在双循环格局中的枢纽作用。
2025-08-08
-
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驱动投资增长显著 主导产业凸显发展动能
2014年,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深化招商引资策略,在区域经济布局中实现了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增速位居全市各县市区首位并显著超越全省平均水平。这一成效得益于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务实政策,重点聚焦工业投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有力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招商引资策略形成核心驱动力 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将招商引资作为撬动投资的关键抓手,通过制定精准的产业导向政策,吸引多方资本流入。管理部门强化对外合作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包括简化审批流程、提供税收优惠等措施,提升了企业投资意愿。同时,区域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交通网络和公共服务体系,为大型项目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主动招商模式有效盘活存量资源,推动投资规模稳步提升,其中主导产业作为吸引外资的重点领域,发挥了引领作用。 二、工业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引领发展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资占比接近八成,凸显其在区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工业投资增速领跑全市,显著高于全省水平。投资方向涵盖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领域,特别是围绕环保、节能和自动化主题,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转型。通过政策引导,区域淘汰落后产能,引入高端设备和技术创新项目,形成高效、可持续的工业体系,带动产业链整体提升,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 三、主导产业投资增长迅猛显示产业优势 氟硅钴新材料产业作为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核心支柱,投资额实现爆发式增长,增速接近60%,成为推动整体投资提升的主力引擎。该产业受益于国家新材料战略支持,招商引资重点倾斜,吸引了系列重大项目入驻,涵盖原材料研发、加工制造和应用拓展等多个环节。相关企业加强技术攻关,提升产品附加值,出口潜力显著增强。同时,产业发展带动了就业链条扩张,配套服务业兴起,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集群,支撑区域产业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 四、政策环境完善支撑可持续增长 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系统性政策设计,确保投资增长平稳可持续。管理部门强化金融支持,设立专项基金缓解企业融资难题,鼓励研发投入和绿色转型。在宏观经济调控框架下,区域协同省市级资源,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确保招商引资政策连贯高效。此外,风险管理机制逐步完善,重点监控投资质量,规避低效扩张,实现健康增长。展望未来,政策重点转向产业深度调整和创新驱动,以巩固当前增长势头,助力区域经济全面跃升。
2025-08-08
-
上城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领跑杭州 西湖综合体激活湖滨商圈新动能
今年以来,上城区以招商引资为引擎,通过重大项目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跨越式增长。上半年该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两季度位居杭州首位,其中西湖电影院综合体等标杆项目成为拉动有效投资的关键载体,民间投资活力持续释放,区域经济结构呈现高质量转型态势。 一、逆作法施工破解核心商圈建设难题 作为上城区重点工程,西湖电影院综合体采用地下三层、地上四层结构设计,创新运用逆施工作法解决湖滨商圈地质条件复杂、人流密集等施工瓶颈。项目融合高端商业、5D影厅等多元业态,最大影厅净高9米,建成后将重塑杭州文化消费地标。该工程从开工到竣工备案仅用一年,彰显了上城区在重点项目建设上的高效推进能力。 二、四大平台建设构筑投资增长极 上城区聚焦大湖滨商圈、望江新城、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和南宋皇城小镇四大平台建设,形成“一核多极”投资格局。上半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64亿元,同比增幅达55.5%,其中民间投资占比超七成,同比增长63.1%。通过统筹推进31个地块征收工作,提前半年完成望南地区4330户住宅搬迁,为重大项目落地腾挪出发展空间。 三、双轮驱动培育新兴产业动能 在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下,上城区新兴产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高新技术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增速居杭州第一。上半年引进超500万元项目122个,推动2家企业主板上市,81个金融招商项目强化了资本与实体经济的联动。行知幼儿园等民生工程同步启动,体现投资结构的均衡性布局。 四、机制创新保障项目全周期管理 上城区建立亿元以上项目库动态监测机制,15个重点项目投资额占比达38%,目前已有10个项目完成入库。通过城中村改造与“四个全域化”攻坚,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平安里危改等工程较原计划提前启动,形成“谋划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
2025-08-08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